第22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开幕版画|艺术|作品展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0:41 AM

金山农民画、宝山杨行吹塑版画、松江丝网版画、嘉定竹刻、浙江舟山渔民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安徽青阳农民画……6月30日,第22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开幕式在奉贤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艺文空间举行。154件展览作品以农民画、版画等民间民俗类艺术为主,同时涵盖国画、油画、连环画、年画、竹刻、剪纸等多个艺术门类,带有厚重的地域特色、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全方位展现长三角群文美术创作的整体面貌。

关注传统海派民间民俗艺术

“江南之春”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田间、地头走来,展览画种以农民画、民间民俗为主。伴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和市民美育不断提升,画展开始吸纳中国画、油画、综合材料等艺术门类,并根据每一届主题定位,对画种有所侧重和增减。虽然展览逐渐发展为综合性美术作品展,但对传统海派民间民俗艺术的关注,是“江南之春”始终如一的定位。


第22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开幕版画|艺术|作品展

本届画展采取上海地区征稿和苏浙皖邀请参展的方式,经过半年筹备,收到来自本市各区文化馆与个人通道投稿作品3000余件,经过各级评选,最终遴选出获奖、入选作品124件及苏浙皖邀请参展作品30件,共计154件作品参展。评委们认为“江南之春”整体水平又上了一个台阶。

市群艺馆项目负责人陈迪介绍,随着时间推移,“江南之春”美术展不断融合与拓展,更多新鲜血液加入,作品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新格局。作品门类更加丰富多样,传统民间民俗艺术也对材料、内容方面进行了拓展和提升,表现手法层出不穷,传统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展览分为三个板块:“看上海”描绘上海都市风情的作品;“共江南”呈现长三角各地文化作品;“绘华章”从日常生活、重大事件等方面描绘市民的美好现代生活。


第22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开幕版画|艺术|作品展

一等奖获得者金山区文化馆文化干部刘静静是科班出身,她的农民画《灶台间》用丙烯等材料,构图和色彩等表现方式都让人耳目一新。刘静静表示,让农民画能像其他画种一样螺旋上升、推陈出新,是她追求的目标。

一等奖作品、陈晓云的黑白木刻《吾爱中华好戏曲—梁祝》选择了黑白木刻来表现越剧《梁祝》,借用民间木板年画的对仗、框帷等典型表现形式,运用比较直白的刀法,使造型和整体黑白分布更加干脆。国画作品《鳞萃比栉》将大量城市建筑有序排叠而成一幅满构图作品,作者乔晓燕以纯水墨元素亦虚亦实地将当代艺术语言与中国画有机融合,展现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繁荣景象。作者马婕的《花灯锦绣绕曲桥》则用农民画的手法记录下豫园九曲桥上游玩赏灯的市民游客其乐融融的氛围。

长三角区域美术创作联动吹新风


第22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开幕版画|艺术|作品展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实施以来,上海始终关注长三角区域群文美术创作联动。从2021年第21届“江南之春”开始,画展面向沪、苏、浙、皖广泛征集作品,采取定向征集与邀请参展相结合的模式,进一步将品牌效应辐射到长三角地区。本次展览专门为苏浙皖长三角地区开辟了一个板块——“共江南”,剪纸、竹签、年画、渔民画、农民画、草编画……为观众带来一股江南风。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龙河镇董王村一带的传统高跷表演形式已有近500年历史,是宿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作者孙一苇的农民画用水粉颜料,稍微夸张的形象、鲜明的色彩、稚拙的手法给人视觉冲击和审美享受。

浙江冯丽萍的草编画《向日葵》材料采用宁波本地种植的蔺草,用多种独创的编织技法精心编织而成。草是蓬勃而有生命力的植物,经过编织变得细腻、饱满。安徽范洁的油画作品《徽乡物语》,灵感来源于徽州的一花一草、一景一物,记录徽州人的烟火生活。


第22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开幕版画|艺术|作品展

拓展空间,特殊群体展风采

依托上海市民文化节平台,今年的“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依旧立足于推动群文美术的发展。

展出的作品中,有两位特殊的获奖作者。许峰的黑白版画《城市骑手》获得三等奖,唐春辉的版画《江南土布之二》获得优秀奖。结果出来之后,评委们才知道,这两位奉贤黑白版画创作活动示范点选送的作者是听力和语言障碍者。《城市骑手》截取了外卖小哥的日常典型片段,《江南土布》通过版画拓印的方式,用布艺抽象元素、组画形式把布的纹理呈现出来。


第22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开幕版画|艺术|作品展

“部分听力和语言障碍的学员和常人学员保持无障碍共同学习、创作和交流。”奉贤黑白版画创作活动示范点负责人瞿军也是一位听力和语言障碍者。他们从2016年开始培养和打造核心版画团队,邀请不同的老师分享各类艺术样式,如今,大部分学员由零基础不断学习进步到形成各自的艺术语言,逐渐在全国级、市级美术展览中崭露头角。

“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不仅承载着上海群文美术的发展轨迹,更成长为上海画坛群众性、标志性、权威性的品牌美术大展。上海美协秘书长、评委丁设期待更多人参与,关注和挖掘上海本土文化,将本土文化结合当下创作,共同实践和探索更好地用艺术语言进行全国乃至全球传播。

展览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上海市奉贤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


第22届“江南之春”美术作品展开幕版画|艺术|作品展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