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想起了海派的幽微深曲,梅雨季的湿意小说|女儿|幽微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0:45 AM

《梅雨时节》让人想起海派幽微深曲的心理小说,如施蛰存的《梅雨之夕》,这类作品的魅力,形成一种隐秀的传统。梅雨季的湿意,更像精神隐喻,持续性的焦灼,纠结难了。作者费宜和用地道的上海言语,描摹一户跨越三代的上海人家。整部小说之下是空间的布置、情感的分割:大女儿琬怡随阿爸在“上只角”生活,二女儿语嫣和三女儿阿岚随姆妈生活在虹口。家庭的分裂隔绝,形成两个平行世界,三姐妹长久分别,并无音信来往。直到姆妈去世,她们借此重会,才开始重新认识,理解彼此。

阿爸和姆妈先后离世,带走了上代人的恩怨爱恨。小说用蛛网连缀的结构,以孃孃和阿爸钩沉出“家族遗事”;又借葬礼和祭奠,开启重逢的回归性叙述。它既包含人物列传般的故事单元,又有对过往内情原委的反复探寻。语嫣和阿岚,就像珠玉穿在琬怡的楔引之上,形成“三女主”的花开各表。分别太久的姐妹,只能依靠猜测,推测彼此生活,她们相处得小心翼翼。姆妈一家曾被简化为空间符号——“虹口”二字。孃孃充当了琬怡姆妈,姑侄之情实似母女。有意味的是,姐妹们重会,实现了彼此信息互补,如同“情报的对账”,拨开了对父母的臆想,释去了长久疑惑。

琬怡从老牌杂志社调入下属公司做创意策划,辗转跳槽,最终离职。工作人事的变迁,使这位事业女性身心疲惫。焦虑抑郁,时刻横亘,这源于童年创伤——家庭被拆解,母亲缺位,与父亲则缺乏情感沟通。小说试图阐释人物的心理疾患——琬怡的强迫与洁癖,对丈夫冷淡,且无话可说。“这些年,琬怡看大明,觉得就像个父兄,再看两人的生活,就像搭个伙。”他用移情机制,分析两代母女间的情感障碍,“同为女儿、同为母亲的思绪不断地交替着”。困惑埋怨,也有跨越代际的传递性、轮回感。琬怡想到自己对觅波时刻牵挂操心,就更加不理解“姆妈是怎么能够忍受与自己天各一方的”。同时,姆妈一生焦躁和抑郁,也是外公的败家行径造成的。琬怡在经历母亲的经历,既有精神的遗传,又有环境的相仿。

费宜和捕获到这种家族气运的深层因袭。好的小说,会着力挖掘隐而不现的因果之循,不会止于人物和事件。三姐妹的婚恋全都充满缺憾,就颇有深意。阿爸将他的徒弟大明领进家门,介绍给琬怡,成了夫妻,有了女儿觅波。琬怡的事业、婚姻看似成功,却经不起自我检视。正因琬怡未享母爱,所以面对女儿叛逆,她不知所措。这在于早年依恋情结被强行切断,成年后亲密关系则难以搭建。阿岚离异,患病而死;语嫣单身,未遇良缘,完全是故事镜像的另一面,它构成命运长河的苍凉美学。

我将其称为同一种悲剧的一唱三叹。语嫣是小说情之深、责之切的矛盾合体。她娴静冷傲,内敛从顺,孤寂不免乖僻,克制难免压抑。她的过往远离异性,没有父亲,缺爱少伴,清冷异常。如此淑女,又潜藏痴狂。她与汪承望无法见光的孽缘,陷入道德负罪和情爱之欲的永恒轮回。作者并未简单进行“审判”,而是用体己的怜惜,写出理智和激情的交战——最终,语嫣走出、终结了这段关系。她承载着复杂的人性探问:耽溺欲望,陷落其中何其易;忍痛割舍,回头知返何其难。这种劝谕充满疼痛与慨然。即使样样“登对”的男女,一旦背德,也如水月镜花,终究梦幻泡影。

三姐妹也对应三种人生态度:浮沉职场,尽责家庭,抑或放飞自我,共通之处在于抉择。语嫣有不详的身世、无果的情爱、未竟的责任。阿岚对婚姻、职业的选择,始终任性冒险,付出了代价。琬怡则要用一生学会和解。小说的深意在于,事业、家庭和自我价值,需要同体合一,但这又近乎完美理想。

小说始终在时代和地理之思中,探寻城市生活经验。“原来总以为是隔着空间,到现在才晓得是隔着岁月,显得陌生,显得凄冷。”这句虽然是写琬怡感慨与姆妈的生死永隔,却同样隐喻阿爸对旧家之情感,可望而不可即。


让人想起了海派的幽微深曲,梅雨季的湿意小说|女儿|幽微

城市空间对身份认知的影响,不言而喻。新老上海人的代际感,在新时代下,变得日渐模糊。曾经的优越标记,就像无人识别的品牌。街区是历史意识的积淀,即使“黑漆的楼道里也有一股霉味,楼梯的扶手,也是湿滑握不上手,走到楼下的天井,还有小摊的污水”,琬怡还是从没想过离开“上只角”。作家碰触到一个核心:什么是上海气,上海故事里的“上海性”是否可以标记。他写老上海人“有点水火不侵、油盐不进的味道”,其实是在讲文化心理的定力、守正与承继。大量新上海人,年轻一代融入,则意味着城市姿态、生活形态的开放包容。在我看来,这正是上海性的一体两面、共济相生。

难得的是,费宜和呈现出男性作家进行女性书写时的自由、灵活与舒适。这不只在于作品塑造的女性群像、女性中心,更在于小说潜藏了主体化的女性视觉、感官与审美。这种传统从古典而来,如中古时期宫体诗、闺怨诗,男性诗人对女性心理的代拟。我称其为跨越性别的视差之见。如琬怡和觅波经由一次共浴,从身体层面的共情感触,拉近了母女的心理距离。琬怡对孃孃妆容的看法,显然又如女性间的私语。

作家在“现时”的叙述里,随性地回溯追忆。琬怡和闺蜜毛毛做按摩时,仅仅片刻的出神,就展开漫长的意识流:学生时代的清冷孤独,毛毛的过往情事,毛毛妈妈的啰唆与热心……又如麻将搭子牌桌上的“八卦”,用餐时讲究的炫耀,聚会时对人物家世的评点,一切场景时光都在闪回重返。这很像最后的贵族,怀念最后的仪式,与白先勇的伤怀、石黑一雄的追忆颇为相通。大量沪语方言夹杂其间,则使小说富于腔调、声色登样,更显质感姿态。

《梅雨时节》重现了上海生活的日与夜,从吃食菜品、起居购物、穿扮衣着到街道里弄、餐厅饭馆,都有细腻铺排。其间的品评和赏玩,透过人物之口,都显出一位“生活家”的眼光、趣味。三姐妹也可谓“上海的女儿”,她们正是上海本土气质的自然流露,具象外化。在我看来,这是一部情感理解之书,亦是自我疗愈之书。费宜和时刻都在思索都市生活状态,如何维系长辈、配偶及子女的情感关联,调适心理位置,获得精神安顺。

《梅雨时节》费宜和著上海三联书店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