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记忆】浪起浪涌长兴岛长兴岛|文化|浪起浪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13:40 PM

1

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中国地图上,长江入海口处标注的形式是点状的滩涂,名称:鸭窝沙——这是长兴岛的前身。地图测绘的时间是1953年——海拔高度在0米左右,高潮位的时刻,整个滩涂会被潮水淹没。有研究人员称:在上海市宝山区的档案馆里,留有清朝政府对于鸭窝沙等沙洲土地围垦的批复文件,时间在公元1870年,因此,长兴岛上有人挑泥筑岸围圩种植的时间,应当就在这个时段。

长兴岛是由六七个沙洲组成的,在很长时间内,它们在长江入海口这片水域里此消彼长,完全凭自然的力量。打破这个长江流水中淤泥沉积自然平衡的状态,是在1958年长兴岛成立人民公社后,几千人、上万人被集体动员去围圩造地、参与挑泥筑坝的场面,在六七个沙洲上处处可见。这种罕见的人的力量,把长江入海口的几个沙洲连接在了一起,变成了今天地理意义上的长兴岛。

2009年10月,全球最大隧桥结合工程上海长江隧桥工程正式投入使用,从上海浦东通往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岛的长江隧桥工程,采用“南隧北桥”的建设,工程南起浦东五号沟、经长兴岛,北止崇明陈家镇。本报记者张海峰摄。

2


【海上记忆】浪起浪涌长兴岛长兴岛|文化|浪起浪

还在1951年底,为支持抗美援朝,长兴岛的土地上进行了第一次征兵,因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统计资料:当时长兴岛的总人口为七千人左右。

长兴岛人口的构成脉络十分清晰,除来自长江沿岸的人口外,居民大都来自崇明岛。而研究长兴岛人口构成,就要看崇明成岛后人口迁入的记载:

大约公元700年以后,迁入崇明的人口大致以长江为界。

长江以南,人口输出的地方集中在句容这里。这个地域在天目山系的北面,系半丘陵地貌。茂密的树林和纯净的河流湖泊,是古代人类最好的栖息地,因此人口的规模远比其他地方大。南京城里先后有六个王朝在这里建都,但南京城内城外,战争没有停止过,而在南京城东侧50里的句容就成了安全的地方。史书记载:公元315年,西晋王朝灭亡之际,司马睿逃到了南京,跟随他逃难而来的人有90万之多。可以想象,南京城周围包括句容这里聚集的人口规模。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向北,向长江边的滩涂要土地。南京到江阴段,长江南岸滩涂形成的土地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沿岸人口的增加,因此,当江阴、张家港以东的崇明岛成陆以后,自会吸引向往土地的人。人们从江阴和张家港这里租船起锚,去崇明岛,之后,也是从这里出发,去长兴岛。

而长江北岸迁入崇明的人口,构成十分复杂,迁入时间跨度很长。隋朝开通大运河后,扬州渐渐成了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扬州城里,人文汇聚,商业繁荣,到唐朝中期,扬州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港,吸引的客商里有西亚的阿拉伯人。事实上,大运河沟通了华北平原和中原两个板块与扬州及江南,今天的北京人、天津人、河北人、山东人,顺着运河来到了扬州。今天我们称为废黄河的原来的流向,是和淮河交集的,每隔几年,整个流域都会发生大的水害,还有中原大地上连绵不断的战争,都是难民产生、逃难的重要因素。逃难的人群选择的准确方向只有一个,向南!沿着大运河向南!人口就渐渐集中在了扬州及扬州周围的江都、泰州到如皋一线。照理说,到了扬州这个天堂一样的地方,人是不愿意离开的,但据史料记载,就宋朝一个朝代的三百多年里,扬州就遭到了多次屠城,这样的扬州也是危险的。向东,到如皋南通去,到海门启东崇明去,也是那个年代逃难无奈的选择。


【海上记忆】浪起浪涌长兴岛长兴岛|文化|浪起浪

2021年,4月19日,在长兴岛前卫农场附近,有一片千亩油菜花田盛开正艳,风吹菜花,延绵起舞,白、橙、黄相间的油菜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金灿灿铺满大地,与蓝天、大海、风车交相辉映,形成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路过的人们驻足观赏,享受春日美好时光。本报记者孟雨涵摄

3

了解一地,要从其文化渊源开始。长兴岛的历史短暂,本身的文化还在形成过程中,她是崇明文化范围内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域。

公元2019年,在杭州市城区以北10公里处的良渚古城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文明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3300年,就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推论找到了坚实的依据,而划定的良渚文化范围十分明确,这个区域包含了整个太湖流域,南至浙江、江西、湖南,北至江苏北部徐州至山东一线。显然,后期成陆的崇明岛和长兴岛,都在良渚文化的范围内。

良渚文化的特点,是稻作农业的兴起和延续中积累的精神和财富,这里包含了人类水稻种植全部的智慧:从留种,适时播种,到收获,再留种,循环往复。崇明成岛后的土地特征,最适合水稻种植。而人口较大规模迁入崇明岛,正在唐朝的中期,这个时代,中国文字的表达和运用已经纯熟,在文学上,初唐四杰已经成名,创造了中华文化的又一个新的高峰。这样的文化背景里,聚集在崇明的人口,不存在文化的缺失,只存在两个方面的融合:语言的融合和民俗的融合。


【海上记忆】浪起浪涌长兴岛长兴岛|文化|浪起浪

直到今天,崇明话中的很多词语,与句容、江阴和张家港的语言发音十分相近;在如皋话里,也有个别字音与崇明话相同。崇明话的基础是启东话,怎么形成的,专家们没有统一的结论,因为崇明话不完全等同于某一种吴越方言。语言的复杂性很难用文字表述,但在生活中,其使用却变得十分简单,比如,从上海来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只要几年,就能说一口流利的崇明话。民俗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从人的生到死,和每一个时节里的禁忌事项,几乎无处不在。但在长兴岛这里,矛盾不是十分突出,融合的基础就是互相适应、互相谦让。因此,包容与谦让,是长兴岛这个移民集中地的文化的核心特质。

2022年1月26日,一艘全球最先进的17.4万方LNG运输船在沪东中华长兴岛基地出坞。该船也创造了沪东中华LNG船三船并行建造时最短船坞周期。李茂君摄。

4

在有记录的历史中,长兴岛最后一次被大潮淹没,发生在1961年农历八月初二。

这天深夜,在天文大潮的冲击下,长兴岛外围大堤决口,岛上所有房屋都浸泡在了大水里。水稻和地里的庄稼是不能连续浸泡的,颗粒无收就意味着有人要被饿死。潮水退却的时刻,天还没有亮,长兴岛上几乎所有人都挑起“泥络扁担”朝决口处跑去。即将开始的这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叫“煞官宫”——


【海上记忆】浪起浪涌长兴岛长兴岛|文化|浪起浪

这个词语在长兴岛的方言里,就是指要把这个决口在最短的时间内围堵上——只有几个小时,今天潮水上涨的时间在中午时分——几千人的挑泥队伍,弯弯曲曲有两里路长,负重挑泥的人在奔跑,空担折返的人也在奔跑。被昨夜暴雨洗涤的天空,没有一丝风,没有一朵云,烈日当空,灼烤着挑泥的长兴岛人……江潮的涛声若隐若现,只有挑泥人的口号声和扁担的断裂声响彻在天空里!

这是人的力量,是人生命中蓄积的全部能量,迸发在生存与死亡交会点上。大潮再起时,决口的岸堤已经完好如初。挑泥的人回到了自家的草屋里,有人在熏蒸受伤的腰肌和腿脚,有人手扶着门前的篱笆,在吐血。

这样的苦,对于那个时代的长兴岛人已经习以为常。立命长兴岛,这样的苦是必然的。长兴岛是沙洲,是淤泥浅滩,风雨大潮中,脚下的土地在飘摇。那个时代迁入长兴岛的人,本身具有的性格特征是:不畏惧大风大浪,独有一种与风浪抗争的精神。这种精神,今天成了新时代的长兴岛精神。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