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年轻人的梁永安说:我为我“不知道”感到自豪能力|故事|年轻人

发布时间:Apr 13, 2024 21:13 PM

题图:《走出非洲》剧照

我们面对自己细碎的日常生活时,有一种能力穿透它,知道我们不被它所禁锢,而且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我们在里面活着,这样才能有一种心灵深处的真正的美好。

对话学者梁永安。

「对遥远的凝视」

上书房:梁永安老师,您现在在B站有114万粉丝、抖音有21万粉丝、小宇宙播客有11.7万粉丝,“拥趸”基本都是年轻人。很好奇,您作为父辈,对自己的孩子会耳提面命吗?

梁永安:基本不会。我儿子是“90后”,他们这代人有自己独立的想法。他小时候有几年,我在海外做访问学者时,把他带在身边,我对他讲得比较多的是,世界不是只有一种答案。举个例子,比如“龟兔赛跑”的故事,几乎每个家长都曾和孩子讲过,结尾总是落在了“兔子太过骄傲轻敌,所以最后失败”这个点上。

但我和我儿子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会说: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兔子存心想让乌龟高兴,所以故意要让一让它呢?兔子愿意给乌龟“一段辉煌的成功的回忆”。会不会有一种可能,兔子只是赛前喝醉了酒,所以半路昏睡过去了呢?有没有一种可能,一开始它们没有说好这是比赛,不计较输赢,只是朋友一起玩玩呢?即便是一个人人耳熟能详的故事,我也给儿子讲了几十种可能性。

上书房:但语文考试考阅读理解的时候,您必须还是回答:本文中心思想表达了“兔子太过骄傲轻敌,所以最后失败”。

梁永安:没错,答卷的时候,你得按照语文教学的要求来回答,这是基本功。符合规范本身没有问题,关键是你要知道这个规范所适用的范围,知道规范之外还有别的可能性,而不是被规范所限定。我想,任何一个老师,作为知识分子,看到你在回答了规范答案之后,如果还能表达一些自己的想法,只会感到欣喜,而不会皱眉。当然这对教育者,不论是对老师还是家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有时候,一些青年朋友和我抱怨,说他们在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被父母、老师管束得很严格,成了“答题机器”“小镇做题家”,感觉自己不会按照标准答案以外的方式思考。我鼓励他们说不要紧,你努力做题让你最后考上了一个好学校,现在就是你打开生命的时候,你苦恼的这一刻,正是你准备解放自我的这一刻。就是提出困惑的现在!就是你思考“龟兔赛跑”第二种可能性的时候了。


懂年轻人的梁永安说:我为我“不知道”感到自豪能力|故事|年轻人

要记得,社会是现实的,生命是自由的。

上书房:这似乎也是您整本《梁永安的电影课》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从十部电影的情节和人物故事中去体悟生命的自由。

《梁永安的电影课》梁永安著东方出版中心

梁永安:没错,去打开生命的可能性。

上书房:包括您总结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里的女主人公的经历时用的一句话特别好,我看到您也特地印在封底了: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要追求自由,但我为我不知道而感到自豪。

梁永安:是的。如果缺乏对遥远的渴望,我们将一生荒芜。

「一个缓冲间隔」

上书房:您说:“电影的奥秘在于,你消费的全部是你自己,你在看电影的时候投放的是你自己内在的这些喜怒哀乐,你自己在生活里面的各种焦虑,你自己内心的各种愿望。”您通过讲解电影鼓励青年不要受制于世俗的考核,要勇于追寻内心的声音,那么问题来了:假设一个刚成年的学生,现在不打算参加高考或参加工作了,准备去浪迹天涯,行吗?

梁永安:我会鼓励那些学生先上大学或者先获得自立的能力。但同时我要鼓励他学会“间隔”。

上书房:什么是“间隔”?


懂年轻人的梁永安说:我为我“不知道”感到自豪能力|故事|年轻人

梁永安: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还是很朦胧的。所以这个时候,你应该和社会,也应该和自己保持一定距离,不急着下判断性的结论。这个间隔带,我认为就是思想的活性的生存带。

我们准备投入这个世界的时候,在打量现实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去贴太紧,要给自己一个沉淀的缓冲区。不要轻易把青春期的反叛锐化成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对自己的伤害很大,要学会和外界保持一点距离,同时给予自己一份体贴。

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成熟得非常早,他们在十几岁时获得的知识和信息,可能比一个古人在60岁知道的还多。但另外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在生活上是幼稚的。有时我们要学会倾听,而不是急着做决定,倾听社会的声音、倾听他人的声音、倾听自我的声音,不要急着去“达成”——其实不仅对学生,对成年人也是一样,我们需要一个间隔。

因为世界如此丰富,而人永远幼稚。

「什么都没有实现,但实现了人」

上书房:在《走出非洲》这部电影里,女主人公凯伦眼看年龄大了,赶紧像处理一个问题一样,找了同阶层的熟人结了婚,还自己花钱给丈夫买了男爵的身份。当她第一次到非洲时,浩浩荡荡带着她的瓷器、丝绸、水晶器皿,她那时看重的社会认同和生活方式,完全还是欧洲富家女的做派。但后来她在非洲融入大自然、融入劳作,并且结束错误的婚姻,爱上狩猎旅行引导员丹尼斯之后,她脱胎换骨了,她的力度和初来非洲时完全不一样了。虽然最终,她的咖啡种植园毁于火灾,她的爱人死于飞机失事,她看似一无所获地走出非洲,但您说她“什么都没有实现,但实现了人”。

《走出非洲》剧照

梁永安:丹尼斯送给凯伦两样东西:第一是一支笔,他看到了这个女人的独立的内核;第二是两人一起坐了飞机,用上帝的眼光来看草原,这个场景电影语言处理得特别美。如此气象万千,将原先封闭的状态一下子打开了。那个时代有几个人、有几个女性能坐飞机,从如此高的视野俯瞰地面?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要像飞翔一样,穿越日常的迷思,去看这个世界。

这部电影的四个关键议题是:第一,传统女性如何走出男性的轨道,打开自己的世界;第二,如何从失去中重建;第三,如何找到和你在同一高度的人;第四,如何在自由中释放生命的诗意。

影片到后半段,凯伦已经非常独立勇敢了,她离婚并和丹尼斯在一起,她经营的咖啡种植园内也开花结果了,眼看一切都要走向大团圆结果时,一切又都瞬间毁灭。这个世界就是想固化一些东西,想给它营造出来,变成我们生命的全部。而实际上在这个过程里面,人付出一生的时间,也同时把自己变得微不足道,最后还是徒劳。


懂年轻人的梁永安说:我为我“不知道”感到自豪能力|故事|年轻人

我以前看《走出非洲》的时候,就强烈感觉到,我们任何一个人不管是伟大或者渺小,都不过是地球上浅浅的一道铅笔痕,时间这么一转就擦掉了。丹尼斯知道凯伦最应该做什么,一个人一生就在写自己的故事,一生都是在创造自己的人生,而不是去占有,去改造外界。丹尼斯尊重万物各有各的本性、特性。他认为,凯伦想在非洲改造几千亩地,改造这个部落,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这将是一个巨大的迷梦。

反过来说,我们虽然没有走入非洲和走出非洲,但我们也可以在凯伦身上看到自己。现在我们和我们的物质世界关系太紧了,我们在外界规定的阶梯上向前爬而放弃了旷野。但要走向的那片广阔的旷野里,又蕴含着未知和苦难,这是不是我们能承受的未知和苦难,旷野要求你有所付出,这又是不是你愿意付出的代价?

凯伦到非洲的时候,带了几车厢的辎重,走的时候全部拍卖掉了。她已经不需要那些东西了。丹尼斯的死讯是前夫来告诉她的,因为他们已经互相懂得了。连当地从来不允许女性进入的俱乐部,也请凯伦临走前去喝一杯。这些不能计量的东西——独立的精神、勇气、巨大的理解和敬意,使得凯伦的双手比来时更满。所以即便她失去了所拥有的有形的东西,但看完影片你不会觉得悲观,反而会想,长久以来,或许我们在生活里孜孜以求的一些所谓目标和财产,是渺小的。

人的本质还是要自由,我们要更广阔,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终于回归到我们自己宏大的、悠远的、沧桑的生命里去。这个时候我们的生活就不一样了,我们面对自己细碎的日常生活时,有一种能力穿透它,知道我们不是被它所禁锢的,而且知道我们是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我们在里面活着,这样才能有一种心灵深处的真正的美好。

「不要去占有,而是去创新」

上书房:感觉您是在通过解读这些电影,包括通过您日常的其他讲座和分享,不断呼吁人们非功利地寻找自己的价值。

梁永安:中国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社会。农民种地,讲究的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强调的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它的潜台词是一种“得失”观。得失心重的最大的特点是攀比,核心欲望是占有。这就会造成人和人之间的挤压,以及生活模式的高度单一化。

虽然现在的社会已经蓬勃发展了,在像上海这样高度城市化的地方,你能看到各种高楼大厦,也能享受形形色色的文化艺术演出,看上去大家的消费模式和其他国际化大都市完全接轨,许多年轻人更是一辈子没有种过田,但我们对生活的定义,恐怕有时候还没有走出农民种地的思维,我们还在追求“三十亩地两头牛”的标准——只是现在或许换成内环一套房和一辆车或者几个名牌包之类。我们依旧生活在一个过去的框架里,按照旧标准在占有、在攀比,在做旧事,我们对生活的想象力还没有得到完全释放。

我的想法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田园生活很不错,但不必人人都去追求“三十亩地两头牛”的成功。我们应该给社会做一点加法,增添一点新的衡量标准,让具体的人活泼起来、生动起来。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做一点新事。

上书房:您的新事是什么?


懂年轻人的梁永安说:我为我“不知道”感到自豪能力|故事|年轻人

梁永安:我就是来把这个世界的各种可能性告诉大家。

我在纽约的街头,看到市立图书馆门口的舞者跳舞;在墨尔本的市集,看见有些女孩画手绘、卖手绘,你即便只是驻足观看,都能看到她们的喜悦、自洽和满足……这里面没有占有和攀比。反观自己的时候,你觉得或许也大可不必把一生早早固化。

街头艺人

上书房:街头艺人可能会比较穷。

梁永安:看你怎么定义“穷”。现在的社会发展,其实让大多数人要获得温饱并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关键在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后怎么生活。我们要看到生活的浪漫性和多样性。我们要用劳动去创作新的东西,而不是再互相竞争着去占有已知的、已有的东西。

我觉得真正的浪漫,并不是鼓励大家去做一个陶渊明似的隐士,我觉得人们还是要投入现代交换体系里去。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还是在一个人的专业性上。其实就像刚刚说的街头卖手绘的女孩,你一旦钻研进去,接触到了色彩、构图、人物,你要研究画框、视角、细节,你就会进入巨大的知识的空白,你就不可能是简单地玩玩,你必须不断学习,这种学习会大大充实你的生活,你可能不那么富裕,但你绝对不会困顿。

我们的社会,现在正在进入一个新型生活方式建立的阶段。我们大家都能看到,目前还占生活主流的那种物质交换的生活方式。但现在大家越来越多地开始意识到自己有深层次的需要,如何排解生活中的焦虑,这也是一种有价值的交换。如果你能在对方心灵需求的层面提供价值,体现你的独特性和专业性,我不认为这个人,哪怕是一个街头艺人会活得很穷困潦倒。

上书房:所以您的意思,是另一种层面上去“投入火热的生活”。

梁永安:关键在于,你是否找到认识这个世界的点,知道这个世界需要什么,认识自我能做些什么。所以我说的情怀,我说的浪漫,不是避世、不是无为、不是不为,而恰恰是要提供更高层次的价值。

我说的自由,是对结果的不限定,是去感受过程中人和世界的互动性,去拥抱与他人的聚散离合,去感受不可预计,为这个世界建构一些新的东西。


懂年轻人的梁永安说:我为我“不知道”感到自豪能力|故事|年轻人

「去打开,去撬动」

上书房:我看到网上和您互动的粉丝以年轻人居多,很多青年都把内心最迷茫纠结的问题抛向了您。我来采访您之前特意问了问我的中年朋友们有没有问题要问您。但大家都说“中年人不需要再提问了”。

梁永安:中年是个黄金年纪。每个人都有两个生命,一个属于身体,一个属于精神。“精神的生命”可以依旧是年轻的,甚至到老了,依旧可以是天真的。

上书房:但是那个“身体的生命”已经尘埃落定,随着各种齿轮转动,已经没有资格再说迷茫了,中年需要的是对人生义务的承担,而不是再说“我不知道”。

梁永安:中年可以是一个新的起点,因为你花费年轻时代追求的那些东西,升学、工作、财富等等,此时已经暂告一段落,你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对过往的人生进行沉淀、梳理。对于你没有选择的另一条道路,你可能还有点小小的不甘心。此时你又还没有到老年,所以在剩下的时间里,这点小小的不甘心,还能撬动你生命的下半场。

《法国中尉的女人》剧照

上书房:怎么撬动?

梁永安:那一点点不甘心产生了杠杆原理,好比扳手能拧上一个巨大的螺丝。人的本性都是去繁就简,喜欢活在舒适圈和惯性里,但如果能跳出来,一定是找到了更大的价值在召唤自己。人的自由意识是不会有尘埃落定的时刻的。事实上,许多人真正的人生是在经过困顿、奋斗、审视和取舍后,从中年开始的。

上书房:很多人都说您善用最时新的社交媒体平台,现在是很时髦的网红,其实我觉得您着意承担的,恰恰是最传统意义上的文人角色:一个在山洞的书院里开坛授经的老师角色。

梁永安:我觉得知识分子要追求的,不是著作等身,因为生命是远远大于书本的。


懂年轻人的梁永安说:我为我“不知道”感到自豪能力|故事|年轻人

我仔细看了国家公布的数据,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超过63%,到去年只有约30%。这意味着满足衣食住行的重要性在我们生活中的占比大幅下降,其中释放出来的巨大的力将向哪里?

我一直想做的,就是鼓励大家为一个真正的未来世界做好准备。当我说青年要打开认知、去追求自由的时候,不是鼓励大家去过散漫的生活,我重视的恰恰是建设性。经历农业文明的我的父辈,经历工业文明的我们这一辈,以及后工业时代的现在的青年,将前所未有地同时生活在地球上,如此不同的三代人正在互相看见,这是多么了不起的时刻。

我期待着在未来迭代时刻到来的时候,大家能在观念上做好准备。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