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要寻找与它们共处的生存之道,识别、了解并非最终目的,对于大自然多样物种入侵|物种|识别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8:02 AM

2021年7月,冉浩老师提出了想写一本关于入侵物种的书的想法,以完成他的夙愿。十几年前,他便开始关注生物入侵现象。当时他和某个媒体做节目,私下问编导是否有意向做这类题材,被编导否决了,理由是“怕引起恐慌”。冉浩老师对此非常不解,他认为科普才能消除恐慌,避而不谈反而有可能助长公众的错误认知,而这也是《物种入侵》诞生的原因。

这已经是我与冉浩老师合作的第三本书,前两本分别是《动物王朝》和《寂静的微世界》。《物种入侵》更想告诉我们的是,入侵的物种只是这个大自然多样物种的组成部分,和我们人类共同居住在这个星球上。识别、了解并非最终目的,更要寻找与它们共处的生存之道。

凤眼莲也被称为凤眼兰或水葫芦,其原产地在美洲热带地区。

「“死而复生”的初稿」

我本以为《物种入侵》可能是一本专业性很强、不太好读的书,而且这个话题可能对于普通人来讲,关注度不高,只在学术领域有讨论度。但拿到初稿后,还是被有趣的内容、简练的行文和迷人的故事打动了。


更要寻找与它们共处的生存之道,识别、了解并非最终目的,对于大自然多样物种入侵|物种|识别

说到交初稿,这里不得不讲个插曲。2022年3月,冉浩老师行将完工时,他突然在微信中给我发了这样几个字:“我心态崩了。”原来是冉老师买的存储盘出了问题,电脑识别不到,导致近期的数据全部丢失……包括这本书的电子稿和图片。

可以想见,冉老师那一刻的内心有多崩溃。但他很快整理好心情,开始了拯救初稿的工作。幸运的是,冉老师之前打印过一版纸质稿,虽然已经被儿子涂得乱七八糟,但好歹是抢救过来了,剩下的就是图片了。大约一个星期后,冉老师告诉我,图片也在他的努力下基本找回了。经历了波折,冉老师对待文字和图片更加谨慎了。

接下来就是排入出版计划,开始审稿工作了。冉老师对文稿的认真程度长久以来都让我非常敬佩。在等待排期这段时间,他不断修改,先后发了几次修订稿。在审稿工作开始后,我们也讨论了很多细节问题:哪个术语更合适,哪个数据对不上,哪处措辞要修改等。

其中有一处数据的修改让我印象很深刻。书中直接引用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的数据:“在统计的5743种两栖动物中,有1856种处于濒危状态,占比为32.5%,明显高于鸟类和哺乳动物的占比;至少有43.2%,也就是2468种两栖动物种群正在经历某种程度的衰减……”但仔细算下来,5743的32.5%应该是1866,5743的43.2%是2481。如果认为1856和2468这两个数字正确的话,那它们分别占5743的32.3%和43.0%。在查看了英文原版文件后,发现数字确实是对不上的。这时候问题来了,到底是以物种数为准还是百分比为准,原数据到底最可能哪处算错了?在把这个问题反馈给冉老师后,凭借专业的研究经验,冉老师认为物种数目出错的可能性不大,大概率是后期计算比例的时候出了差错。所以,最后我们决定采取“1856”“32.3%”和“2468”“43.0%”这两个组合。

「“不惧风险”的书名」


更要寻找与它们共处的生存之道,识别、了解并非最终目的,对于大自然多样物种入侵|物种|识别

在审稿的同时,我们也在讨论书名和封面设计的构想。关于书名的讨论,前期一直是我方与冉浩老师的拉锯战。冉老师希望采用类似“入侵的物种”“物种入侵”这样的名字,但我方考虑到市场接受度和渠道对敏感词的抓取等因素,不建议用“入侵”这种字眼,因为看起来攻击性很强,普通读者可能会有抗拒的心理。在我方强烈的坚持下,冉老师似乎有所松动,在想了十几个书名都未达成一致后,我们曾经想用“外来物种”这个名字。

美洲斑潜蝇的成虫。它们体型微小,只有1.3~2.3mm,雌性体型略大于雄性。

但其实“外来物种”与“入侵物种”的概念是有所区别的。外来物种不一定是入侵物种,有些外来物种的影响是好的。在这里要非常感谢国家动物博物馆张劲硕老师对书名提出的宝贵意见,他在与冉老师讨论了书稿内容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很多外来物种对人类是有很大帮助的,甚至人类的生存要依靠外来物种。但如果外来物种形成入侵的趋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这本书的主题显然谈论的是入侵现象,核心词不是外来物种,而是入侵,所以冉老师依然坚持直接使用“物种入侵”,不回避,直接讲述是他的一贯作风。当我们的思维困于市场接受度,就会忽略书名本身的严谨。从书名这件事也可以看出,科学、严谨和准确对于一本科普书来讲,永远高于一切。

「与其共生的入侵物种」

这本书虽然叫作“物种入侵”,但其实你是读不到书名展示的攻击性和威胁性的,更多的是各个物种与环境、人类的无声博弈。确实,很多外来物种给环境造成了破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身边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甚至备受人们喜爱的入侵物种,比如餐盘里的罗非鱼、美味的小龙虾、鱼缸里的水葫芦、花瓶里的富贵竹,它们如果散播到野外,都是一等一的入侵物种。我们面对一盘茄汁罗非鱼或者麻辣小龙虾时会感到恐慌吗?肯定不会的。


更要寻找与它们共处的生存之道,识别、了解并非最终目的,对于大自然多样物种入侵|物种|识别

桔小实蝇在危害水果。

在作者看来,多数入侵物种是不会给每个人的生活造成多大的影响的。哪怕是如红火蚁这种有可能直接伤害人类的物种,身处疫区的民众也不常被咬,会产生过敏反应的只是极少数人。事实上,我们正与很多入侵物种共同生活。比如最常见的蚂蚁,在很多城市街道上,几乎已经看不到本土蚂蚁,大部分是入侵物种,甚至连外来蚂蚁也已经换了好几茬了。

几年前,我曾在东北老家的房子里发现了肆虐的蚂蚁,那种蚂蚁个头小,黄棕色,通常会在厨房台面下方出现,喷洒杀虫剂可以杜绝一段时日,但不久之后又会卷土重来,非常恼人。读了冉浩老师的初稿后,我基本可以确定,这大概就是法老蚁了。这种蚂蚁在我国很常见,典型特征是十分细小,无孔不入,而且嗅觉灵敏,经常藏在行李、衣柜或者橱柜中,但你却不能为此拆墙或掀地板,因为你看到的这些外出活动的工蚁只是少数,杀死它们根本没有意义。即使你侥幸找到它们的巢穴并进行局部清剿,仍然有可能是徒劳的——也许你面对的这窝蚂蚁还有一部分在你邻居家,而这种蚂蚁只要还有少数卵和工蚁存在,很快就会产生新的繁殖蚁,几个月后它们又会变得生机勃勃。知道了厨房里蚂蚁的真相之后,我反而有些释然了,既然杀不绝,那就定期喷药,与它共生好了。

提到比较受欢迎的外来入侵物种,就不得不说小龙虾了。在本书中,作者变身大厨,详细讲述了小龙虾的处理和烹制方法。谁能想到,一本关于入侵物种的科普书里还有菜谱呢?

小龙虾虽然美味,但如果散布到野外,会给农业和水利设施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并给生态带来极大的破坏。它不但会威胁两栖动物的生存,还是本土的中华绒螯蟹和青虾的竞争物种,而它的竞争力更强,会挤占本土虾蟹的生态空间。


更要寻找与它们共处的生存之道,识别、了解并非最终目的,对于大自然多样物种入侵|物种|识别

那么我们能不能通过“吃”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呢?这恐怕有点一厢情愿了。因为我们吃的大部分小龙虾都不是野外的,而是养殖的。而且因为现在的小龙虾养殖产业不断壮大,反而增加了逃逸的风险。作者提到,随着消费者对小龙虾的青睐,2020年,全国小龙虾的单项产值已经达到791亿元,成为很多地方的支柱产业。所以,靠“吃”试图控制小龙虾的数量恐怕是适得其反的。

「放生不当易“杀生”」

对于入侵物种,普通人除了认识它们,适应它们,能做的非常有限。特别要说的是,我们不要去试图控制它们。我越来越觉得,在自然面前,减少人为干预反而是最重要的,普通人对自然危害最严重的干预可能就是放生了。

放生行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以人们仁爱的朴素感情为基础,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品质。佛教尤其倡导放生的行为,主张放生可以积攒功德,带来福报,但放生要讲究科学。不当放生可能造成入侵物种泛滥,扰乱局部生态环境。我们经常能在新闻中读到不当放生带来的严重生态危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有可能对其他人造成人身伤害,放生者也面临被处罚的结局。

但这本书里还提到了我曾忽略的一点,那就是不当放生会造成对动物资源的过度利用和伤害。比如,原来是没人捕捉喜鹊的,但因为现在放生喜鹊的人多了,于是有了捕捉和贩卖喜鹊的行为。鸟类研究专家刘慧莉曾直言:“大家每看到一只活的放生鸟,其背后是更多的尸体,这意味着在粘网上和在运输过程中,都有大量的鸟类死亡。有研究人员告诉我,1只放生鸟背后是20具尸体。”这就有些讽刺了,本来的出发点是放生,但结果却滋生了“杀生”的产业链,目标和结果背道而驰。


更要寻找与它们共处的生存之道,识别、了解并非最终目的,对于大自然多样物种入侵|物种|识别

加拿大一枝黄花。

作为一名编辑,我始终认为第一要务是要把好的作品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优秀的作者进入大众视野,引导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冉浩老师这样优秀的作者,我很怕辜负,怕知道他的人少,怕他的作品少有人读,怕因为我的原因,耽误了优秀的作品。虽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但在我看来,迟到的发光不算发光。如果优秀的作品和作者需要多年后才被认可,这是人们的损失。

《物种入侵》冉浩著中信出版集团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