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的医生女婿怎么选?,1500元的国产药、15000元的进口药思维|医生|国产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4:56 AM

排队几小时,看病五分钟,医生惜字如金,病历犹如天书……人人都会生病,人人害怕看病。病人恐惧的不仅是疾病本身,更在于不知道如何获得有用的医疗信息、如何和医生沟通、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

有一位医生希望改变这种情况。他说,自己不仅是医生,也是病人家属,甚至作为一个医学生,从中学开始就一直坚信自己有某种疾病,是一个资深的“疑病症”者。正是因为有着多重视角,他理解医生和病人之间因为信息不对等可能产生的误会乃至医患问题。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兴

他是王兴,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主治医师。王兴的上一本书叫《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拿了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科普类推荐图书、2022年中华优秀科普图书奖等诸多奖项后,最近又新获2023年上海市优秀科普作品奖。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的新书《医生,你在想什么》在“得到”平台上线半天就跃居热门电子书排行榜第一。“医生,你在想什么?”光是这个书名,或许就戳中了不少病人的心声。

王兴的两本医学科普书受到读者欢迎

如何确定生病后要去哪个科室?在国产药和进口药之间如何选择?网络问诊的结论可信吗?如何跟医生提医疗需求和其他需求更容易被接受?王兴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讲普通人用得上的医学知识。而他最想通过这本书传播给大众的不是医学知识本身,而是非医学专业人士也可以掌握的医学思维。有了这套医学思维,不仅能理解“医生,你在想什么”,跟医生沟通起来更高效、准确,还可以帮助自己或亲朋做出更合理的医疗决策,正如他在新书序言里所写的“医学思维是你与一个医生最短的距离”。

《医生,你在想什么》分五个章节,分别从医生、疾病、治疗、病人、价值观入手,梳理看病就医和健康管理方方面面的问题。在新书里,王兴最先分享的是自己曾经对医生的误会。大三那年,他跑马拉松后因为脚伤去看病,感到“医生真的很冷漠”。作为医学生,王兴准备了一整套说辞,想请医生学长好好看看,进了门诊感到对方并没有仔细问诊,也没有好好检查,就说没事,想问哪怕多一个问题,收到的都是不耐烦的逐客令。巧合的是,进入临床学习,这位医生成了他的带教老师,他的睿智、热情和个人魅力令王兴惊叹。


癌症病人的医生女婿怎么选?,1500元的国产药、15000元的进口药思维|医生|国产

为什么同一个人可以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后来王兴也做了医生,他理解了医生在门诊时,更多的职责是快速判断这个病人有病还是没病,吃药还是手术,要不要住院。简单来说,就是“筛查”。“我当时确实没用药就很快好了,没有浪费一分钱。从这点来看,那位医生其实是高标准完成了任务。我写这个误会并不想说明医生就应当是冷漠的,但至少化解了我心中多年的疑虑。”

王兴分析,几乎成为医生“本能反应”的医学思维包括几个维度:理性思维,对一个病人的病情,我的判断是什么?对他来说有效的医疗是什么?如何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方案?批判思维,这个判断有没有可能是错的?有哪些不支持我的判断的依据?科学思维,临床的指南是否需要改进?新的临床发现是否可行可信?一个可能的病因和疾病之间是相关性还是因果性?

“在中国做个有同理心的医生,不仅要懂人文,更要懂世俗。”2014年,王兴正在筹备婚礼,岳母确诊胃癌。手术过程顺利,术后化疗时遇到一个问题——化疗药选进口还是国产?王兴在岳母手术的这个科室待过,知道国产药一个周期大概需要1500元,而进口的是15000元。从效果上来说,权威期刊论文证实,国产药无论是效果还是副作用都不比进口药差。当时月工资还不到15000元的这位“医生女婿”该怎么选?

出于“基本的求生欲”,王兴选了进口药。结果,岳母的化疗反应很大,他决定不再继续化疗。一方面可以减轻并发症,一方面也是因为辅助化疗的帮助本身不大,没必要为了比较小的收益去冒比较大的风险。全家人接受了他的建议,一致决定承受因为不化疗而造成癌症复发的风险。多年过去,现在一切安好。

王兴和儿子

王兴庆幸:如果当时选择的是国产药,岳母反应那么大,势必还得再换进口药;如果换了进口药,反应一样大,老人就多受一次罪;如果换了进口药没吐,“那我以后跪着过日子吧”。这段经历,让他对病人家属,特别是肿瘤病人家属的心理有了更深的理解。

后来在看诊过程中,他遇到相似的一幕。一位癌症病人需要免疫治疗,国产药3000元/周期,进口药15000元/周期,从效果上看差别不大。他问病人的女儿用哪种,对方犹豫后和姐姐商量,在走廊里打了很久电话,回来又反复确认,药效是不是真的差不多。“我再三表达两种药物没有太大差别,她还是艰难地告诉我,她们商量好了,选进口的。我说好,进口药需要走个流程,大概要三个工作日后才能使用。”对方瞬间如释重负:“那我们用快的吧。”


癌症病人的医生女婿怎么选?,1500元的国产药、15000元的进口药思维|医生|国产

王兴打心眼里为对方高兴,把问题从选贵的还是便宜的,转成了选快的还是慢的。“这对我也是很大的触动,找到了一种新的沟通方法。”

在《医生,你在想什么》第五章“价值观:人是万物的尺度”中,王兴解释了影响医疗决策与医疗结果的种种“非医疗”因素,如病人的心理、经济条件、社会属性等,既是为病人打一支医患沟通的心理预防针,也是站在医生的角度衡量这个职业应有的价值观尺度。

“当你乘上了本书作者所造的舟,你和医生就成了队友。”为《医生,你在想什么》写推荐语的眼科医生陶勇打了一个比方。

“我无意站在空中楼阁对医生和病人的行为指手画脚,而是从一个一线医生的视角讲些白话,从你的朋友的视角给你些建议。”王兴说,“我只希望通过我浅薄的知识与经验,将我认为对你来说‘有效的、可以习得的’医学知识传递给你,帮助你构建属于自己的医学思维,再和你一起探讨关于疾病、关于就诊、关于‘有效的医疗’那些话题。”

对话王兴:“肺结节产生的焦虑,要解决的是焦虑,而不是结节”

上观新闻:《医生,你在想什么》脱胎于你在“看理想app”上主讲的“每个人的疾病课”,听这门课的人有什么样的反馈?

王兴:这门课的副标题是“关于医学的常识、思维与抉择”,有位听友说,把他过去关于看病“以为如此”的思维破除了。还有一位听众说,当她后来躺在手术室的病床上时,因为听过这门课,知道周围的人分别是干什么的,所以特别有安全感,消除了因为未知而产生的恐惧。


癌症病人的医生女婿怎么选?,1500元的国产药、15000元的进口药思维|医生|国产

其实,我们就医走进一家医院时会遇到很多人,做手术的时候,有护工、麻醉师、护士、住院总医师……我希望拆解医院的设置,让普通人了解医院分科的逻辑,知道自己走进医院应该挂什么科。

上观新闻:一般人进医院,感到比较恐惧的事情可能是医生显得比较严厉,没什么耐心,怕自己没问对方向……

王兴:医生对你特别温柔,可能你的病比较重了。

在目前的体系下,门诊更像是一个筛选器,把需要住院治疗的人找出来。门诊不是为了让所有人开心和满意而设置的,对大部分门诊医生而言,分配给每个病人的时间是用来发现问题,而不是提供情绪价值的。不过,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会觉得给一些情绪价值又如何?未来是不是有可能更加优化门诊环节,增进医患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上观新闻:为什么喜欢做科普这件事?

王兴:做科普,其实是医生工作的延伸。我这个人比较懒,不太跟热点。写书这种形式比较稳定,我希望稳定地输出一种体系,让能接受这种体系的读者有所受益。

上观新闻:你一直提到“有效的医疗”,究竟什么样的医疗是有效的?


癌症病人的医生女婿怎么选?,1500元的国产药、15000元的进口药思维|医生|国产

王兴:有些疾病,你来医院检查、吃药,会好;有些病,不治也会好,你做了很多检查,吃了很多药,病好了,以为有效,其实可能并非如此。有时候,没有花钱、没有开药,反而是更好的治疗。

现在技术手段更先进,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多,的确会衍生出过度医疗的情况。比如有很多结节,肺结节、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很多人选择马上手术治疗。其实,不是越追求高精尖就一定越好。因为肺结节产生的焦虑,你要解决的是焦虑,而不是结节。

上观新闻:的确有越来越多人有“疑病症”,就是怀疑自己生病了。

王兴:我在书里也写了自己的经历,有一段时间,我怎么吃都不胖,只有110斤左右,我会怀疑自己贫血、甲亢、得了肿瘤……我得的病其实叫医学生综合征。我经历过这样的过程,所以非常理解“疑病症”这种情况,这是非常正常的,不必嘲笑。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手段排除部分疾病,但要把握“度”,不要走入死胡同。我想让更多人学习、理解医生的思维,也是希望大家在看待自己的健康问题时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理解“有效医疗”之后,不再追求过度医疗。

其实,医疗牵涉经济、社会、公共卫生等等很多方面,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希望每个人找到对个体最有效的解决方案,我写书的目标之一也是希望增进一些医患关系。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