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中国文人对理想境界的多种描述,在《清物十志》中品类|遗忘。在庄子|清物十志

发布时间:Apr 14, 2024 07:47 AM

在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关于物的知识爆炸性增长,物的品类和功能被一再细分,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物被迅速地生产、更新、迭代,又迅速地被剩余、被抛弃、被遗忘。

早在先秦时期,庄子似乎就预知到了这一局面。为了避免这一悲剧,他选择了“物化”。这个“物化”不是把人异化为那些有功能的器物,而是寻找到一种可以共生、可以“同游于世界”的存在方式。

在庄子的笔下,他通过很多想象的事物来描述这种生存的可能性。鲲鹏之间是可以“化”的,它们不会拘泥于物的大小,它们的视野在“远而无所至极”的世界中。梦里的庄周同蝴蝶也是可以“化”的,因为在梦里已不能分辨彼此,“栩栩然蝴蝶也”。庖丁和他要解的牛亦是可以“化”的,因为他已不用眼睛和感官去认知牛,他的“神”同牛已相遇为一体。

在庄子这些讲述“物化”的寓言中,物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是相亲的。庄子对待物的态度,造就了其后中国人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世说新语》中,简文帝入华林园,感慨“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这里的“濠濮间想”是《庄子·秋水》中的著名典故:在林泉之中,人放下逻辑的争执,周遭的万物自然便同人相亲、相悦。由此,“濠濮间想”也就成为中国文人对理想境界的一种描述。

晋宋之间的陶渊明是一位隐士,也是一个真正“亲物”的人。人们常说,隐士是“物外”的。其实,许多看似“物外”的人,可能是一个求取名利的“终南之徒”。真正的隐士是如陶渊明一般“亲物”的。他回归田园,表面上是为了逃离世俗尘网,事实上是为了过一种同世界、同他人相亲近的真正生活。

在朴陋的居室里静卧,凉风突然而至,陶渊明自觉为“羲皇上人”。这一刻,他同窗畔的清风相亲;饮酒时,他不顾旁人,取下自己的头巾漉酒,漉毕重新戴上。这一刻,他同自己的衣衫相亲。

在一个微雨的孟夏下午,他同友人小酌后在小园中欢欣地采摘蔬菜。俯仰间,他同自己的口腹相亲。在一个夕阳很美的傍晚,他在东墙的篱笆下采到一把小菊。转头间,他同南山的飞鸟相亲。

正由于陶渊明同这个世界如此地亲近,当他策着拄杖在流水边沉思时,那清真淡远的诗藻便不觉地流淌出来。

比起陶渊明的自然惬适,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一生,似乎并没有真正远离过官宦浮沉的枷锁。但深谙庄子智慧的他,以一种清醒和反思的头脑,借助身边的物来从名利和物质的禁锢中逃离出来,并在这种反思之中同物相亲。

“偶得幽闲境,遂忘尘俗心。始知真隐者,不必在山林。”在偶然闲下来的时候,白居易有诸多的“物好”。他的爱好不是那种狂热的物癖,而是荡涤掉面对物的尘俗之气和功利之心之后,同物之间的一种相亲。

白居易的“中隐”,是一种在物之中的“真隐”。


找到中国文人对理想境界的多种描述,在《清物十志》中品类|遗忘。在庄子|清物十志

他爱琴,常常在月亮初升、众鸟归栖的夜晚弹琴。心境的空闲,正是弹琴的佳时。在白居易看来,琴音是清冷的、恬淡的,一切热闹和躁动都随之荡去,只留下心湖中的一片深静。

他爱茶,在山岚之间漫步,一会儿吟两首小诗,一会儿饮一盏清茶。这一天,便是他生命里最“适”的时候。这琴茶之中的味道,并不是在于器物的贵重、技艺的高明。他们的主人,也无需要做一位梳理人群的“高人”。在祛除世俗之眼、邂逅幽闲之心的此刻,他同物之间便是有情的,是欣欣相适的。

白居易曾在庐山脚下建造一处草堂,草堂中有素屏风、蟠木几、朱藤杖。他说:素屏因没有名家的笔墨和贵重的装饰,才与素朴的草堂相宜;蟠木因不是那种功能性很强的材料,才同我这个病夫相伴。虽然这些物和我自己看起来都不“完美”,但“完美”往往是为了迎合他者的规度。在草堂中,物和诗人一样,葆有自身的真性。

与物为友,不只是给寂寞的生命寻找一位足可慰藉的伴侣。更重要的是,这种“亲物”的态度重新定义了文人自身。

苏东坡对砚台的铭写,显示出他对士人之性的理解。他在一则砚铭中说:“一受其成,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砚的特点是“主德”“全形”,不因为外界的需求就轻易改变自己的质性。即使作为可用之“砚”,也依然保留着天成的面貌。

对于岁月流逝,历代文人也有着各自的思考。在《论语》中,子路形容孔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王羲之“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在俯仰宇宙之中忘记了衰老。

对于历经“乌台诗案”的磨难、被贬黄州的苏东坡而言,他是在“种蔬接果”中聊以忘老的。在东坡之上,他每日幽赏野花,拄杖散步,隐几昼暝,耘耔躬耕。在与物亲近的每个瞬间,似乎都能体察到生命的平淡而绵长。

也正是在这一阶段,他开始真切地理解陶渊明人格世界的光芒,写下了一首《江城子》: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苏东坡感言:“吾老矣,寄余龄。”在“亲物”的生涯里,无需去伤感衰老,因为已获得了一个足以寄予生命的自足世界。

透过庄子、陶渊明和白居易、苏轼,通过他们的哲思和经历,我们可以真切了解到:中国的文化不只是“亲亲”的,也是“亲物”的;不只是“生生”的,也是“生世界”的。在这个世界里,人得意于物,万物也会自来亲人。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纪录片《象行记》2024年上映,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之旅将被搬上IMAX银幕公司|制作|象行记

IMAX公司、蓝蚁传媒旗下的制作公司新加坡海滩别墅影业有限公司和中国国际传播集团解读中国工作室7月3日宣布,将联合制作纪录电影《象行记》。这部影片将记录野生亚洲象群于2020年开启的那场迁移之旅,呈现野生象群的栖息地——中国云南隐匿于世的风光,揭示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故事和鲜为人知的秘密。该纪录电影时长约90分钟,目前正在中国制作,采用IMAX摄影机拍摄,计划于2024年在IMAX影院上映。《象行记》不仅将呈现人类与野生大象之间的关系,还以全新的视角记录了大家所熟知的16头野生亚洲象在2020年3月离开原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探索新的可能,不照搬舞剧,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七一开拍上海|纪实|电影

7月1日上午,上海歌舞团的排练厅变成了电影片场。摄影机、灯光、轨道、摇臂就位,透过导演郑大圣的监视器,可以看见高清镜头下,上海歌舞团演员们身体舞动与镜头移动的默契配合。郑大圣穿着一件连帽衫,身后印着四个字“胆子要大”。把一部“爆款”舞剧拍成电影,的确需要胆量。拍摄过程中更要胆大心细,一个“李侠”与“小裁缝”的舞段,反复拍摄了多次。导演郑大圣紧盯监视器这是舞剧纪实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拍摄的第一天,片场忙碌有序。这部电影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SMG旗下上海歌舞团和尚世影业联合摄制,曾执导电影《1921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助力文创产业稳增长,浦东新区推出“五个一”精细化服务产业|企业|文创

浦东新区2023文创重点企业稳增长服务季活动6月16日启动。活动由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主办,旨在整合政府部门、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和社会机构等综合资源,优化文创企业发展生态,推动文创产业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季聘任了一批文创产业稳增长服务引领导师,同时,“益企同心”服务专员团队正式亮相,未来将打造“五个一”暖心服务:即“一条专线”“一个邮箱”“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一个园区企业互动微信矩阵”“一支专项协调专员队伍”。团队将着力做好政策宣传员、问题协调员、发展护航员,用踏实贴心的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让企业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亮相玉兰花|徐晋平|作品展

国画家、山西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徐晋平个展“好一朵玉兰花——徐晋平国画作品展”6月3日至7月10日亮相上海新晋界艺术空间,本次展览展出了近20幅徐晋平近年创作的以玉兰花为主题的作品。徐晋平徐晋平的花鸟画作品融合了整体的诗意美和清新的韵致,展现出形与神相互交融的特殊魅力。他笔下的千枝万蕊的玉兰花朵朵向上,似在雪中浸润,在古建筑的映衬下,彰显高贵气质。徐晋平运用巧妙的留白和精湛的技巧,在轻快自然的笔墨中传达出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审美趣味。展览由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担纲学术指导,他表示,“徐先生笔下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胡歌:面对人生的措手不及不虚此行|刘伽茵|胡歌

携新作《不虚此行》入围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胡歌特意翻开与导演刘伽茵的微信聊天记录,“2021年7月13日,看完曹保平老师发我的剧本,我和导演加了微信。我在《不虚此行》剧本看到平时回避的话题——死亡。东方文化不太愿意面对死亡,所以人们平时不太做准备,死亡让人措手不及,我有类似经历。”《不虚此行》由曹保平监制,刘伽茵编剧并执导,胡歌领衔主演,吴磊、齐溪主演,白客特别出演。电影讲述一个“掉队”的普通编剧闻善偶然中开始以撰写悼词为生,在与各色普通人的相遇里,闻善慰藉他人、也获得温暖,最终找到自